丙酸型防黴劑由于其滲透能力強、防黴無死角,性價比高等特性,爲延長飼料保質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飼料企業的廣泛認可。市場上的丙酸型防黴劑無論是丙酸鈉+丙酸或丙酸铵+丙酸,其起防黴作用的都是通過丙酸來實現的,所以總丙酸含量是衡量丙酸型防黴劑防黴效果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指标之一。飼料防黴劑産品有效成分的檢測沒有統一的國家檢測标準,都是防黴劑企業根據自己公司的檢測水平和對防黴劑的理解,做出了相應的企業标準,其檢測方法差異很大。結合各企業的企業标準,歸納出丙酸型防黴劑産品對丙酸的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丙酸鹽(鈉或铵)
1.高氯酸非水滴定:
檢測的是有機酸鹽或其它物質,最終按丙酸鹽的分子量計算;在防黴劑常見原料中:甲酸铵、甲酸鈣、雙乙酸鈉、丙酸鈣、丙酸鈉、丙酸铵、苯甲酸鈉、山梨酸鉀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測,隻是最終計算時按照其對應的分子量來計算;
2. 凱氏定氮法:
檢測的是丙酸铵中的氮,然後通過折算爲丙酸铵,此種方法主要是原料中必須含有氮元素,常見原料中有:甲酸铵、丙酸铵。
二、總丙酸
1. 酸堿滴定法(産品中不含鹽的産品):
滴定産品中的酸性物質,計算時按丙酸分子量來計算,防黴劑中常見的酸性物質有:丙酸、甲酸、乙酸、苯甲酸;
2. 高效液相色譜法:
檢測出來的是産品中的所有含丙酸根的物質,即最終起防黴作用的物質;防黴劑中常見的含丙酸根的物質有:丙酸、丙酸鈉、丙酸铵、丙酸鈣;
3. 酸堿滴定+高氯酸非水滴定:
按丙酸計的總酸性物質+按丙酸鹽計的有機酸鹽物質;
4. 高效液相色譜法+高氯酸非水滴定:
通過高效液相檢測出所有含丙酸根的物質,按丙酸計算,然後再加按丙酸鹽計的有機酸鹽物質。
三、遊離丙酸(或丙酸)
1.酸堿滴定法:
檢測的是産品中所有酸性物質(包括丙酸、甲酸、乙酸、磷酸等),計算時按丙酸的分子量來計算;
2.高效液相色譜法1:
先通過高氯酸非水滴定法檢測出丙酸鹽的含量,然後計算出丙酸鹽中丙酸的含量X1,通過高效液相檢測出的總丙酸含量X2,計算出丙酸含量X=X2-X1;
3.高效液相色譜法2:
通過标準中丙酸鹽的含量,折算出其丙酸的含量X3,通過高效液相檢測出産品中的總丙酸含量X2,計算出丙酸的含量X=X2-X3;
4.高效液相色譜法:
檢測出來的是産品中的所有含丙酸根的物質。
我們通過以下兩個配方來直接說明不同方法檢測結果的差異:
配方一
丙酸54、丙酸鈉12、二氧化矽31、硫酸鈉3;工藝:丙酸鈉溶解于丙酸後,用二氧化矽吸附,加入硫酸鈉混合均勻。
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檢測結果如下:
配方二
甲酸(85%)15、丙酸34、甲酸铵8、二氧化矽28、硫酸鈉15;工藝:甲酸铵溶解于丙酸+甲酸溶液後,用二氧化矽吸附,加入硫酸鈉混合均勻。
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檢測結果如下:
通過以上5個企業标準的檢測方法檢測的數據,我們進行如下的分析:
1.企業A的标準:同樣的配方,檢測結果是最低的(完全與配方設計中相應的成分對應),也就要求防黴劑廠家生産同樣指标的防黴劑産品時,其投入的有效成分會更多;同時必須完全按照标準産品進行生産,如果其中參入其它原料,檢測結果會更低(丙酸從34%降到24.6%),所以其在生産過程中,不可能會加入其它物質。
2.企業B的标準:其沒有總丙酸的要求,其總丙酸的理論值隻要有57.7%(10%的丙酸鈉折算成丙酸隻有7.7%)就可以滿足标準了,相對投入的成本會更低;在加入其它有機酸鹽的情況下,其丙酸含量會更低(丙酸從34%降到25.6%),所以其在生産過程中,不可能會加入其它物質。
3.企業C的标準:标準中隻有總丙酸的含量要求,其丙酸與丙酸鹽的比例和鹽的種類沒有要求,所以其組合和各成分含量可以發生變化,但保證了産品中總丙酸的含量,對産品的防黴效果起到了較好的保證;同時由于其采用的是高效液相來檢測,加入其它物質,對檢測結果沒有影響,所以其沒有必要添加其它物質。
4.企業D的标準:其在計算總丙酸含量的時候,是把高效液相檢測出來的丙酸再加上用高氯酸非水滴定檢測出來的丙酸,如果我們用的是丙酸鹽,那這部分丙酸就進行了兩次計算,所以其檢測結果會明顯偏高(從63.3%升到72.6%);同時如果使用其它有機酸鹽,根據其檢測方法,同樣可以計算爲丙酸,則其檢測結果也會明顯偏高(從34%到45.6%)。
5.企業E的标準:其采用的方法都是滴定法,滴定的結果都是按照丙酸或丙酸鹽來計算,無法避免其它物質的幹擾,在加入其它物質時,其檢測結果明顯高于理論值(總丙酸從34%升到了63.9%,丙酸從34%升到了54.5%)。
從以上兩個配方做出的産品,根據各個企業的檢測标準檢測出的檢測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企業标準的檢測方法,檢測出來的結果差異非常的大。相同的産品指标,如果我們用不同的企業标準去滿足,實際中各企業在生産這個産品時投入的相關成分有很大的區别;市場上就會出現這樣的産品,根據市場正常原料價格來計算産品的配方成本價格高于市場上該産品的成交價格。我們在選擇産品的時候,如果隻看其企業标準中标識的含量,而不關注其檢測方法,我們選擇的産品有可能與我們想要的産品有較大的出入。
在選擇防黴劑時,根據我們的産品性質,确定防黴劑成分組合後,對于具體的産品,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其标識含量,更要關注其檢測方法!!
—— End ——